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什么症状)

admin 2022-11-16 109阅读 1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5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什么症状)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分泌性中耳炎,以及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Q1: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的中耳炎有什么区别

分泌性的中耳炎为非化脓性的中耳炎、急性的中耳炎是化脓性的

慢性中耳炎是有急性中耳炎所引发的,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Q2:分泌性中耳炎有什么症状?

h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为耳朵疼痛、耳鸣、听力下降等,有的患者会出现耳朵流脓水的情况。知道了中耳炎的症状,发现自己有中耳炎的症状,应当尽早采取措施,你可以用聪聪牌子的滴耳油,淘宝店铺 是健康让我们更快乐,自己可以参考下

Q3:分泌型中耳炎怎么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耳闷、耳胀、耳堵、耳朵的疼痛。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若因过敏性鼻炎,鼻腔黏膜过度水肿,大量分泌物聚集在咽鼓管的咽口或流到咽鼓管之内,则需积极治疗鼻炎。若因腺样体过度肥大,压迫到咽鼓管的咽口,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切除腺样体也可以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鼓膜穿刺置管方法也可有效改善病情。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低度感染,但是要及时彻底的治疗才可以,如果病程迁延,病灶不能完全的去除,那么病情就会进一步的加重。像你的情况最好去正规的医院检查一下鼓膜形态和颜色等有没有改变。

Q4:如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调适温暖,注意清洁卫生,这是预防风热外袭而致耳鸣的关键。 (2)患伤风鼻塞、急咽痹等疾患,应及早治疗。若鼻涕多者,擤涕时宜采用吸入而后吐出或一侧擤的方法,不可过分用力,以防涕液进入耳窍引起耳鸣。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郁与发怒,是预防肝火上扰而致耳鸣的主要措施,患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者,更应及早治疗,以免一症未愈又生他症。 (4)注意饮食调理,减少肥甘饮食,以防积滞成痰,是痰火壅结而致耳鸣的预防要务。忌食或少食辛辣炙煿的食物,对于防止肝火、痰火及肾精不足,虚火上扰而致耳鸣都有重要意义。(5)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太甚、疲劳日久、房劳过度,对于防止脾气虚弱,心血不足,肾精不足,肾元亏虚所致耳鸣,都是很有必要的。按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1、捂按全耳双手掌心捂耳,五指伸直朝后,指尖相对紧贴后枕部,当吸气时两手向下向后紧压,呼气时放松,一呼一吸各10次。2、牵揉耳垂拇指置于耳背,食指弯曲,拇食二指捏紧耳廓,并从耳尖向下滑至对耳屏及耳垂,再揉捻该部位并向下牵拉耳垂,反复10次。3、按揉三角窝食指伸直,其余四指紧握拳,食指插入三角窝,顺时针转动10次,逆时针转动10次。4、揉按耳孔小指伸直,插入外耳道口,顺时针转动10次,逆时针转动10次。5、外拉耳廓拇食指紧捏住耳廓中部,尽力向外上牵拉10次。 我院是泉州侨乡耳鼻喉医院,如果你还有遇到什么问题想了解的可以登录“泉州耳鼻喉网”咨询在线医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此外,单纯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鼓膜切开亦为产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二、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 
  三、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
  

分泌性中耳炎检查

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四、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机能亢进。 
  五、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相关资料:http://lyz20.blog.sohu.com/

1、药物治疗
一般药物疗法主要是通过抗菌、排脓、消肿以达到缩小穿孔的目的,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实现穿孔的愈合,并且难以根治中耳炎,极易复发。



2、鼓膜修补术
是一种适用于骨疡型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传统治疗方法,一般是将乳突、鼓窦和鼓室内病变三者与外耳道相通,形成一个覆盖上皮的空腔,以达到清除乳突、鼓窦、鼓室和咽鼓管鼓口病变组织,停止流脓、获得干耳的目的。缺点是虽可治愈部分中耳炎,但无法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有复发可能。


如何防御中耳炎


1、首先要加强身体锻炼,特别是在秋末冬初以及流感高发时期要注意增添衣服,增加户外活动,适当的增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每日早晚用凉水洗鼻腔。方法是先擤出鼻腔的分泌物,用手捧水,闭上嘴,屏住气,低头轻轻地把水吸入鼻腔(但千万不能用力吸以防呛咳),再让水自行流出或擤出,反复洗3~4次,每日坚持,能增强鼻腔粘膜对冷空气刺激的适应,还能相对保持鼻腔的湿润,以防止感冒。此法还可兼治慢性鼻炎,简单易行。




3、在治疗感冒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对鼻腔滴药液,以便更快地消除鼻咽部的炎症,防止因耳咽管堵塞造成中耳炎。


注意事项


1、均衡饮食与生活习惯:减少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可能传染感冒的场合,都可以保持鼻、咽及耳咽管的健康,进而防止中耳炎的恶化。



2、中耳炎病人要保持周遭环境的安宁,不可运动过度,不能吹奏笛子及气球,随时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尽量用鼻子呼吸,睡觉侧躺时将病耳朝下,擤鼻涕时不可过猛,并且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鼻道耳咽管畅通,维持中耳的排泄与通气功能。



3、养成正确的医疗习惯,遵照耳鼻喉科专科医师的指导与治疗绝不可自作主张,认为症状减除而自行停药,中止治疗,以致病情转为慢性或产生副作用。有感冒发生,尤其是有鼻塞时,切勿轻视,要及早治疗,以免加重中耳炎病情。

Q5:得了分泌性性中耳炎有什么症状?

病因症状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②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③胆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自疗注意事项(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份。(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10)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瓜、苦瓜等。(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1早期会有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一般持续数小时可自动缓解,常在夜间发生(平躺时),婴幼儿表现为啼哭发热撕扯自己的耳朵,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患儿可以自述耳痛。


2.早期鼓膜明显充血,医生用电耳镜可以看到充血的鼓膜


3.中期的分泌性中耳炎,疼痛已经消散,个别仍可有持续性或间断性的隐痛或轻微不适,有语言能力的患儿还可自述耳闷,嗡嗡响,耳胀,婴幼儿表现为抓耳挠耳扯耳朵。


4 .较长时间的中耳炎积液患儿,无明显不适,有一部分仅表现为轻度听力下降,如:言语交谈反应差,需要重复听,上课注意力下降,说话音量提高,看电视音量提高,接电话听不清等。

关于分泌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详细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鑫光知识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有 1 条评论,109人围观)
网友昵称:小毕
小毕 V 游客 沙发
2022-11-17 回复
”、“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